中阿两国商界的纽带——阿富汗中国城
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打开APP关注
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官方澎湃号
2021-02-10 15:05
二十年磨一剑的阿富汗中国城,开启了新时代中阿经贸的财富之门和两路互通枢纽。它是阿富汗第一个“一带一路”标志项目,增进了中阿双边经贸友好关系,是中阿两国商界的纽带。进入商城是一次融入国家规划、跨进“一带一路”内核的绿色通道,所有与之交集的单位或个人,均可分享由此带来的便利。本文基于中阿经济共同体中枢办公室于2021年1月份田野调查,资料来源“阿富汗工贸”公众号。文中分别从阿富汗中国城的兴建背景与历程、发展现状与优势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。
一、阿富汗中国城的兴建背景及历程
(一)战后中国与阿富汗合作投资有着诸多不利因素。战后阿富汗常伴随着爆炸,很多地方不安全。很多国家的人对当地市场认识不足,担心战乱或不知如何进入该国市场,无法投资于潜力巨大的生产项目。中间商只做低端商品倒卖,一直没有建立稳固销售渠道,基本是遵循短平快模式,结果是取利也短、价格也平、被淘汰也快。而当地轻工业得不到技术规划的帮助,处于自发缓慢恢复阶段,各种生产线都依靠国外指导,管理粗糙导致次品率高,效能低,缺乏产业链。另一方面只有中国产品销往阿富汗。单向贸易导致空箱无法回流,运输、时间成本奇高,不断探索如何从阿富汗回流物资。同时经贸交流有种种现实问题,首先两国之间运转方式、法规、管控、维护等皆不同,中阿商人都抱怨对方不诚信难相处。中企希望拿到定金再生产,阿方没见产品不付款。因为习惯不同犯下的错误导致小毛病积累成大隐患,最后都转化成不确定风险,成为众多中企投资亏损和项目失败的普遍原因。
(二)阿富汗拥有独特的自身以及和中国的互补优势。尽管国内时常伴随着爆炸,却是局部和有目标的,并不是外界印象中的炮火连天。且具有一定规律性,可以规避。偏见来自于闭门造车的媒体,渲染安全问题,且多是语焉不详的拼凑和重复叙述,实际上和平力量始终没有停止投资步伐。同时,阿富汗没有计划生育,四千万人口中16岁以下占全国一半,存在着长期消费红利。另一方面,阿富汗没有遭受国际制裁,贸易全球采购、出口无障碍,随着相对和平的环境形成,回流的平民增加,会有更多商品需求,周边国家甚至域外国家已经看到阿独特前景。意大利、土耳其、日本、印度、法国、德国等国已经加快了进入步伐。历史上中阿有经贸往来,丝绸之路和青金之路即是中阿商贸的最佳写照。中国的工业产能过剩,阿富汗百废待兴。中国需要去产能,而阿富汗通过了新投资法——允许外企百分百占比等,鼓励工业进入。中国产品找不到销路,阿富汗却严重缺乏生产能力与技术,阿富汗恰好成为中国产品需要的新市场。从紧缺的电力配件到运输工具,从通信产品到机械设备、日用品,只要质量有保障都大受欢迎。此外,阿矿产丰富,几万亿资源亟待开发,而中国资源短缺,每年从海外进口几千亿。两国不同发展历史形成的落差,其实是待开发的商业潜力。
(三)经过了二十年磨一剑的探索历程,阿富汗中国城终落地。回溯2002年的3月,相关人员辗转到达硝烟弥漫的阿富汗,找遍喀布尔没发现中国人。秋天有了中国使馆的临时外交官及办公人员,商务处路参赞中肯介绍当时的情况。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孙玉玺成为阿战后首任特命全权大使,后来中使馆成为重要的往来场所。战后政府处于执政理念和实践的摸索阶段,直到第三届民选团结政府上台,开始明确开放经济政策,支持民企发展保护私有财产,企业家在议会开始有充分发言权。此后经过6年夯实,在2008年和部落建立关系后,中方开始工业投资。自2003年中铁签约道路到民企承建阿海关大楼,之后陆续与当地知名的“法尅里”家族合资建厂。从2004年中阿商贸金桥网引进造纸厂到2008年中冶和阿达成铜矿开采协议;从明海钢铁、纸尿裤厂等,经贸往来变得通畅。设立中国城计划可追溯到2010年明海钢铁投产稳定后,也曾联合央企探讨合建,由于种种不便和杂音延缓了脚步。直到2013年底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,终于有机会将中国城设想付诸实施,该设想也成为中阿经贸史上第一个在阿落地的商品基地规划。2016年阿政府确定了经贸战略青金之路,其实质是建设与欧洲、中国相连的铁路网。中阿互联互通基础广泛,对周边安全环境和民生发展有着共同认识,现行项目可以从点到面逐步拓展。在国内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阿富汗政府青金之路经贸政策的双重支持下,团队开始将一些积累的资源建立成公共平台,可见可用可落地。2018年12月26日从建筑商中接过新落成大楼的使用权,签约10年,建立“一带一路”中国城,成为国人首个矗立在阿首都的窗口,首个在阿富汗经贸平台和纽带,为下一步中国商品便利对接阿市场及资源回流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也是对“一带一路”和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创新实践。(未完)